首頁 » 內分泌系統 » 貓肢端肥大症

貓肢端肥大症

by 王翔昕 獸醫師

醫生說我的貓可能有肢端肥大症,這是什麼病?

貓的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又稱高促體素症(Hypersomatotropism),是由於腦部慢性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而引發的疾病,成年或老年貓咪罹患此疾病大部份是腦部長出腫瘤所導致。


什麼樣的貓比較容易得到肢端肥大症呢?

平均發病年齡為11歲(範圍從4-19歲皆有),有七成為絕育公貓,超過八成為短毛家貓。

生長激素是什麼?生長激素過多會怎麼樣嗎?

是一種荷爾蒙,調控全身器官的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跟代謝,以及細胞的增殖。

生長激素過多會導致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下降,最常見是引起繼發性的糖尿病

除此之外,由於此激素會刺激生長,可能會造成顏面、肢端、腹部臟器的過度增長。


貓的肢端肥大症(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症狀?

很多人會誤以為一定要有『肢端肥大』才能夠診斷是肢端肥大症,但大部分的貓因為臉部毛髮、品種跟個體差異,以及慢性的疾病進程,初期並不會有外觀上的異常。多數貓咪是先被診斷糖尿病之後,因血糖難以控制而被獸醫師診斷

根據統計,有25-30%的貓是因罹患肢端肥大症而導致糖尿病難以控制。

以下是肢端肥大症可能的症狀:

  • 糖尿病相關症狀(多渴多尿多吃)
  • 體重上升(也可能會體重下降)
  • 食量過大
  • 吸氣時有高頻的喘鳴聲,或是會打呼
  • 臉變寬
  • 下巴突出
  • 四肢掌部變大
  • 腹部膨大
  • 行走異常(可能因關節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神經疾病)
  • 糖尿病打到非常高劑量但血糖仍控制困難
  • 心雜音甚至鬱血性心衰竭
  • 中樞神經症狀(繞圈、失明、癲癇、沈鬱)

有沒有什麼檢驗能夠確定我的貓咪真的得到肢端肥大症呢?

目前較可行的確診方式為檢驗血清中IGF-1濃度,但壞消息是台灣尚未有實驗室的標準範圍,若要檢測則需要外送到國外的專門實驗室

除此之外,由於常見為腦部良性腺瘤引發的疾病,也可透過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掃描檢查腦下垂體的腫瘤,但沒有掃到腫瘤仍無法完全排除微小腺瘤、增生引發症狀的可能性。


貓的肢端肥大症有辦法治療嗎?

可惜的是,目前在台灣可行的方式只有放射線治療或是僅針對繼發的糖尿病以及症狀內科控制

貓咪肢端肥大症標準治療如下:

  • 腦垂體切除術:在國外,貓肢端肥大症的治療黃金標準為腦垂體切除術,從貓的口腔及鼻咽部切除腫瘤。85%的貓手術後兩個月內就達到糖尿病的緩解,其餘的貓則透過一般劑量的胰島素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這些貓終生都必須服用荷爾蒙的補充劑。
  • 內科藥物治療:使用荷爾蒙的製劑抑制生長激素,其中pasireotide為目前研究效果較好的藥物,分成短效跟長效的注射劑型,有1/4的貓注射長效劑型後達到糖尿病緩解,缺點是輕微腸胃道副作用以及昂貴的費用、以及目前台灣尚未批准此藥使用在動物。
  • 放射線治療:目前放射線治療對於此疾病尚未有確定的療效,但若手術、內科用藥不可行仍可考慮放射治療,嘗試縮小腫瘤體積及腫瘤引發的症狀。
  • 繼發疾病治療:若無法進行上述三種針對腫瘤的治療,則治療最常見繼發的糖尿病,除了本身糖尿病的治療原則外,胰島素的劑量通常會非常高,可能較容易出現陣發的低血糖風險。除此之外,治療肢端肥大症引發的關節炎、心衰竭、慢性腎病、或是中樞神經症狀。若是有出現嚴重的食慾過剩,則考慮使用食慾抑制藥物治療。

結語

貓的肢端肥大症以前認為是罕見疾病,但隨著診斷工具及知識的進步,英國大型研究發現糖尿病的貓咪中有26%的貓同時罹患肢端肥大症。目前台灣尚未有方便的診斷及治療選擇較少,不過仍建議特別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貓咪,要考慮外送檢體排除此疾病,也有機會提早診斷及治療其他潛在併發症。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