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皮膚疾病 » 我的貓肚子一直沒有毛,是因為憂鬱嗎?認識心因性脫毛

我的貓肚子一直沒有毛,是因為憂鬱嗎?認識心因性脫毛

by 王翔昕 獸醫師

貓咪肚子的毛自從絕育剃毛之後就再也沒長齊過了耶!

覺得貓咪好像很焦慮的樣子、整天一直埋頭在理毛!

上網查資料之後,好像大家都說是心因性脫毛,我給貓咪吃了情緒保健品之後一開始好像有效,後來又開始舔了,是怎麼回事呢?

心因性脫毛是什麼呢?什麼症狀我會需要帶去看醫生呢?

心因性脫毛是一種由心理問題引起的皮膚病灶,也就是說,是先有神經及心理相關的疾病進而引起過度理毛,並接著再導致理毛部位的脫毛及其他病灶。

貓咪其實是心思非常細膩的寵物,細節可參考貓奴真的知道主子需要什麼嗎?淺談貓咪的環境需求和五大環境要點!

常見引起焦慮的原因包括:與飼主分離、家中新增寵物或嬰兒、移動至新環境(搬家、住宿、住院)、失去喜歡的睡墊或玩伴、與家中其他寵物爭奪必要資源等等。若環境需求無法達成、或者其他腦部內分泌功能異常時,就有機會出現心理相關的症狀,其中一項就是心因性脫毛。

貓心因性脫毛的特徵

  • 好發年紀:無
  • 好發性別:無
  • 好發品種:暹羅等東方貓種
  • 好發的環境:86%都是純室內貓、88%都是多貓環境
  • 好發貓咪的特徵:60%會有其他與焦慮或害怕相關的行為異常(例如對大聲音、其他動物、陌生人很敏感)
  • 好發病灶:
    1. 因為過度理毛造成的脫毛,通常會看到皮膚表面近端的毛髮毛根斷裂,表面仍會摸到短短的毛。
    2. 病灶表面通常會有潮紅、長條、橢圓形的舔舐痕跡
    3. 嗜酸性扁平斑塊及繼發膿皮症
    4. 慢性的病例可能會變成苔蘚化及黑色素沉著。病灶可能會時好時壞,有些區域可能會有不同長度的新毛長出。
  • 好發部位:貓可以舔到的區域是最常見的部位,第一名是下腹部,其他常見部位像是大腿內側、鼠蹊跟會陰部、前肢內側。主要部位之外,可能會合併其他少見的區域,像是前後肢的外側、背腰側、薦椎、尾巴。舔舐的部位跟嚴重程度在不同貓咪會有所差異,有些貓會在特定區域狂舔,因為舌頭的倒刺結構不斷刺激而形成脫毛、破皮、潰瘍、感染。有些貓則是輕輕舔大範圍的毛髮,因此只會出現脫毛而已,不會有其他症狀。有些貓則是會嚼毛髮並連根拔起甚至流血。

根據獸醫皮膚專科的病例統計,搔癢貓咪的病例中,心因性造成的脫毛及皮膚炎約佔1.2-4.7%

貓咪飼主無論如何需要有的概念是:心因性脫毛是導致貓咪皮膚搔癢脫毛的「少見」原因

既然這麼罕見,為什麼感覺常常聽到身邊或網路上的人被診斷心因性脫毛呢?

有一篇研究指出,有21隻懷疑心因性脫毛的貓被轉診至行為專科。經過檢查後,其中76%(16隻)的貓其實並沒有心因性脫毛,而是有其他身體疾病導致貓咪搔癢脫毛,大多數為食物過敏(佔了12隻)。只有5隻有心因性脫毛,但其中3隻有其他併發的身體疾病。因此,在21隻貓中,只有2隻是單純的心因性脫毛。

此篇研究希望傳達的是:心因性脫毛是個容易被過度診斷的疾病,病患需要經過完整的診斷,排除其餘常見搔癢疾病(特別是食物排除試驗甚至皮膚採樣)後,才能夠診斷。

診斷

皮膚的病灶可能會跟嗜酸性肉芽腫、膿皮症混淆,需要以細胞學來評估。皮膚搔癢脫毛的主要區別診斷就是過敏性皮膚炎,但也可能會跟黴菌感染、毛囊蟲感染搞混,以為是舔舐造成的脫毛,而實際上是真正的脫毛。

怎麼確認脫毛是過度理毛造成的?

貓通常是會偷偷理毛的生物,飼主通常都不會發現貓其實有偷偷地在狂舔。幾個觀察技巧可以幫助飼主了解貓咪是否過度理毛:

  1. 貓最喜歡躲藏的地方發現一整撮毛
  2. 貓可能會較頻繁吐毛球、便便裡看到很多毛
  3. 如果戴上頭套舔不到,毛就會長回來
  4. 仔細檢查脫毛的表面會發現被舌頭弄斷的毛髮,表面不平整,短短刺刺的

而臨床獸醫師則靠顯微鏡檢查就能初步得知脫毛的原因

貓的心因性脫毛需要靠「排除」的方式來診斷,也就是需要經過完整檢查,「排除」其他會造成脫毛的因素之後,才有機會診斷原發性心因性脫毛。

所謂的完整檢查包括哪些?

  1. 經過心理及行為的評估,懷疑生活中有潛在緊迫來源
  2. 皮膚寄生蟲檢查或嘗試性治療2-3個月,結果皆為陰性,且症狀無改善
  3. 皮膚微生物感染檢測,包括黴菌培養、細胞學檢測,結果皆無異常皮膚感染
  4. 基本健檢結果正常
  5. 進行至少8週的食物排除試驗後症狀仍無改善(延伸閱讀:診斷食物過敏的唯一方法:食物排除試驗
  6. 必要時搭配皮膚採樣,採樣結果為無異常皮膚發炎
  7. 對嘗試性抗過敏藥物治療無反應(延伸閱讀:我的貓一直舔手舔腳舔肚子,是因為憂鬱嗎?認識貓的異位性皮膚症候群

看完這一連串的檢查步驟,也就可以得知,原發性心因性理毛並不是短時間能夠被順利診斷的疾病,需要耐心的跟著獸醫師一步步抽絲剝繭後,才有機會確診!

如果確定是心因性脫毛,是不是吃抗焦慮藥就會好了?

若確定或高度懷疑是心因性脫毛,並不是單純只要插上費洛貓、吃抗焦慮保健品、抗焦慮藥那麼簡單。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貓咪家長需要提供詳細的行為與環境的病史資訊給門診獸醫師(或也可以選擇看行為專科獸醫師)。為什麼呢?因為治療心因性來源的過度理毛,最重要的步驟是嘗試找尋潛在的焦慮源頭,並盡可能移除。

雖然是最重要的一步,但很多壓力源其實不容易短時間成功找到、或有辦法順利移除。壓力源的尋找需要飼主跟門診獸醫師像偵探一樣偵查家中任何可能引起貓咪心理壓力的蛛絲馬跡,需要仰賴醫師的經驗、飼主敏銳的觀察,有時候甚至需要搭配寵物監視器回放。找到可能的壓力源後,也需要根據飼主實際能配合的狀況嘗試移除或減敏,像是若懷疑壓力源是家中新生兒的哭叫聲,若沒有適當的後援及空間能安置隔離,通常改善的效果也會非常有限。

如果能順利找尋潛在的焦慮源頭並移除,有些貓咪甚至能夠不藥而癒。

如果沒有辦法找到並移除壓力源,只吃抗焦慮藥會怎麼樣嗎?

此時建議可以與主治獸醫師討論,或進一步諮詢行為專科,以抗焦慮藥物並輔助行為治療嘗試與壓力源共存。又或者,若壓力只有造成很輕微的過度理毛及脫毛,沒有引起皮膚發炎、影響飼主跟貓咪的生活的話,也不一定需要太用力治療,因為餵食藥物對某些貓咪裡說也是一種壓力來源。上述提到,病史的收集很重要,即使無法一時半刻找到原因,貓咪家長仍可以持續詳細記錄飲食變化、環境溫溼度、排便狀況、與家中成員互動狀況、外在噪音的存在、刺鼻氣味的存在,有時候也會在某天誤打誤撞突然做對了一個調整(例如提供多貓家庭環境中,更多躲藏的空間),貓咪的焦慮及脫毛就得到緩解。

我們相當不建議在疾病初期、環境沒有嘗試調整的前提下,只希望靠口服藥物就能夠緩解心因性的疾病,那就會像貓咪便便之後覺得很臭卻不清貓砂,只是一直噴芳香劑,效果非常有限且無法解決問題。有些貓咪反而持續暴露在藥物副作用的危險以及承受餵藥的緊迫。

結論

心因性脫毛並非貓咪脫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確診之前,務必要經過完整的檢查與診斷。飼主應耐心觀察貓咪的行為變化,並詳細記錄生活環境的變動,以便更準確地找出可能的壓力來源。治療上,環境調整往往是最關鍵的一步,若能成功減少壓力來源,許多貓咪甚至能夠不藥而癒。當然,若貓咪的焦慮無法透過環境改善獲得緩解,則可能需要與獸醫師討論適當的輔助治療(如抗焦慮藥物)。最重要的是,飼主應以長遠的角度來幫助貓咪建立安心的生活環境,而非單靠藥物來掩蓋問題,才能真正改善貓咪的生活品質。

Related Posts